第(2/3)页 魏延梳理清楚敌军的备战思路后,便开始讨论如何进行针对性的防御。 他首先想到的,自然是利用这段时间,继续把东墙加高。 但是这個设想抛出去之后,大伙儿讨论了一下都觉得难度很大,收效反而不高。 “魏都尉,这土墙就算加得再高,只要曹军有了葛公车,依然可以登顶。曹军打造攻城器械的时间,最多也就半个来月。 靠我们这上万人,半个月能把三百丈的墙加到多高?现在一丈多,到时候也就两丈多,葛公车却可以轻易加到三四丈高。” 魏延听了劝,觉得很有道理。 城墙要加高,可不是仅仅把高度加高就行的,因为城墙的横截面是个梯形,你要确保稳固,必须造成重力坝那样,高度加一倍,横截面积就变成了四倍。 可以说,两丈半高的墙,施工土方量能是一张二尺高的墙的四倍。 而且防守方加高城墙,需要把整条墙都加高,进攻方却只要突破一点,这种防御加强的手段,显然不适合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战斗力。 倒是此战结束后、和平年代如果有慢工细活强化城防的机会,可以试试普遍加高城墙、再在外面包砖石。 既然否定了全面加高城墙,剩下的选项也就不多了。 魏延和卓膺众将又商议了一会儿,最后总算是集思广益、头脑风暴,让魏延自己灵光一闪,想到了一个招数: “有了!葛公车虽然犀利,但毕竟重心相对不稳,这个弱点也是诸葛先生反复告诫过我们的,所以葛公车在坡度大的地形就没法使用了!稍微施加一点推力就可能自行倾倒!在山坡上,还是只能用云梯车和掘城木驴等器械推进。 所以,我们不如把东墙原样放着,不再加高,也好麻痹曹军。但实际上我军偷偷把东墙背后的第二道鹿角壕沟防线加高加宽,营造成第二道‘东墙’。 这样做的好处是,东墙原本位于钓鱼山陡坡边缘,东墙外多是松软平地。而过了东墙之后,继续向西,东墙和原本第二道鹿角之间的地势,已经逐渐变高,坡度相对陡峭。 一旦曹军用上葛公车,他们也只能用于进攻第一道东墙,而第二道墙在陡坡上,葛公车根本推不上来,其他重型器械只要重心不稳的,到时候也无法使用了。” 卓膺等人听了之后,略一琢磨,都佩服魏延果然学得快,居然又给他想到了一招防守战术。 葛公车只能从平原上推过去打平城!想推到坡度较大的山区关墙底下,是不可能做到的! 当然,或许有看官会觉得奇怪:既然魏延能想到这一点,那他第一次挖“东墙”抵挡夏侯尚的时候,为什么不一步到位‘’直接把墙往后退缩百来步、退到山坡相对较陡的位置起墙呢? 如果第一次就后退到陡坡上,不就省了二茬麻烦了吗? 但仔细审视一下,就会发现魏延这样做的巧妙。 他第一道墙的时候,还真不能直接退到陡坡上筑。 因为平原上的土地才比较松软,适合快速挖掘大量土方。当时魏延要抢时间,还要在东墙内外两侧都挖掘很深的壕沟,外侧的壕沟要充作陷坑迟滞敌人,内侧的壕沟还要用来埋柴草浇鱼膏、便于钓鱼山顶峰的火焰滚石纵火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