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9章 大刀阔斧-《舍弟诸葛亮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刘备这一拍板,也算是把未来几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,重新确认了。武昌侯府就放在武昌,而车骑将军幕府,就正式放在合肥。

    以东线为战略重心时,刘备就正式常驻合肥。以南线为战略重心时,刘备就正式常驻武昌,或者随军出征——比如要是将来真到了要收刘璋的时候,那就属于“南线为重”的情况,但眼下肯定不是。

    庞统听了,也没多争辩。他颇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军事上算计得好,而政治上的觉悟、眼光确实比诸葛兄弟略低,也没什么不服的。

    庞统只是随机应变、查漏补缺道:“既然主公坚持把幕府继续放在合肥,那么距离北方稍远,必须在北方另设一员重臣,统筹全局。有些事务,不必请示主公,此人便能全权决断,如此才不至于被曹贼所乘。”

    庞统说到这儿,停顿了一下,没有再提具体人选。

    但他很清楚,刘备肯定会在诸葛兄弟里选一个,专断东线和北方的事务,另一个则留在身边,负责南方的事务。

    具体谁外放谁留身边,外人就不插话了,看刘备自己的意思。

    刘备想了想,也没说出来,而是先跟诸葛瑾、诸葛亮兄弟眼神交流了一下,然后才拍板:

    “既如此,就烦劳子瑜回琅琊老家,统筹青徐幽冀之事。琅琊地处青徐交界,正好协调云长和显思的防务。北边之事,子瑜可全权决断。

    孔明就留在孤身边,负责荆扬事务,以内政为重。徐州的淮南之地,如广陵郡,东海郡,也可划归孔明统筹。这些地方没有战事,只需梳理好民政,为前方足兵足食。

    孔明更擅水利、劝农、理民。未来数年,我军又要专注于推广林邑稻,在江南各地慢慢广种早稻。让孔明统筹此事,协调各郡,并且派人总结林邑稻种植经验、技法,整理成农书,由官府着力推广,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
    刘备是过过苦日子的,他知道一种新的农作物引进进来,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种出来、种得好的。

    中间肯定会踩坑,要试点,要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。要是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奇才统筹,南方种早稻的事情就是多浪费三五年才能大成,也是有可能的。

    还是让诸葛亮发挥所长,一边试点一边总结经验,写出农书,徐徐图之为好。

    商讨完了幕府选址、诸葛兄弟的南北分权这两件顶级人事大事后,刘备才能进一步深化细节,开始讨论各州级别的军事、政务负责人。

    而当务之急,也是给幽、冀这些原本袁谭治下的地盘,选取防守的主将,以免将来曹军入侵时顾此失彼。

    既然当了盟主,就要罩住小弟。罩住小弟最关键的,就是派得力武将过去协防。

    此前袁谭麾下的管统、张南等人,是实在不堪大用了。

    刘备便首先请教:“诸位以为,未来何人可为幽州牧?”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